学校、卫生院、公园、文化广场……5月25日,走进原本因地处黄河滩区而被列为我省深度贫困乡村的封丘县李庄镇,看到的却是一座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新城。
“你看俺这儿跟城里比是不是也不差?做梦也想不到,俺这辈子还能过上这样的日子!”73岁的村民曹文勤对记者说。如今李庄镇滩区的4万多农民,全都搬离了祖祖辈辈居住的穷滩区,一步跨入小康生活。
脱贫攻坚建档立卡之初,我省有38个国定贫困县、15个省定贫困县、近1万个贫困村、698万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几年来,我省将贫困村的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村集体经济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注重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有效衔接,提升群众幸福感。全省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在与全省、全国人民一道,大步奔向小康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前达标
唐河县滨河街道刘庄村,以前村里的水泥路由于车辆增多,年久失修,部分路面损坏,村里进个货车都得小心翼翼,严重制约着村民的出行和发展。如今,新修的水泥路干净平坦,不管是骑电动车还是开货车都平平稳稳,为村里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要想富,先修路。我省各级财政加大贫困乡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19年6月,全省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就达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所有易地搬迁安置区均实现至少有一条通畅的对外出口路,提前一年半实现交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提前完成建制村“两通”兜底任务基础上,还将目标向品质提升和更广泛的自然村延伸,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和乡村客运“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
一路通,百业通。围绕道路交通,我省着重打造“交通+旅游”“交通+搬迁”“交通+民生”“交通+产业”等交通扶贫模式,为全省贫困地区打造了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等“特色致富路”。其中,新县统筹推进交通扶贫与产业融合、旅游开发,光山县统筹推进交通扶贫与“四好农村路”建设,息县大力实施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卢氏县创新融资模式、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潢川县“村村通公交”等交通扶贫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如今,我省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村公路网络和“辐射周边、循环互补”的城乡客运网络基本建成,广大农村群众“出门硬化路、雨天不踩泥、抬脚上客车、物流到家门”的美好愿景正加快实现,一条条“幸福路”助力贫困地区实现了产业致富、创业致富、商贸致富和旅游致富。
幸福度,看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惠及所有乡村
晚上7点,在通许县长智镇后七步村,结束一天劳作的村民纷纷来到村文化广场。“俺村晚上可热闹了!有广场舞、盘鼓队,还有跑旱船、推小车……老少爷们儿都喜欢。”通许县文化系统文艺骨干、后七步村盘鼓队队长王振华高兴地说,县里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点亮了村民文化生活。
过去贫困乡村缺少公共保洁服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晚上摸黑走,污水街面流”。如今,我省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并在贫困村深入开展以“三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和市场化运营,清理陈年垃圾、清理村内沟塘、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垃圾日产日清,村庄美了,群众乐了。
如今,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和合格村医,群众看病更方便了。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今年3月,我省筑牢贫困人口医疗托底保障网的“3+3+N”健康扶贫医疗医保救助体系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公共服务等创新经验,入选全国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乡村公共服务配套了,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变美了,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了,农村越来越有吸引力了。很多贫困乡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农家乐、民宿、康养基地在全省许多地区蓬勃发展,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集体富,有门路
——农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手中无米,叫鸡不理”曾经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的真实写照。
初夏时节,在位于黄河滩区的长垣市恼里镇西沙窝村,一望无际的万亩苜蓿长势正好。说起种牧草的事儿,西沙窝村党支部书记李相奎介绍:“过去滩区自然条件差不好发展,去年把万亩河滩地流转给草业公司种植优质牧草——苜蓿,每年每亩地群众可得700元租金,集体可得100元,可谓一举多得,旱涝保收。仅此一项,每年全村可增收800万元。”据统计,新乡市有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占比达99%以上,其中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80.5%。
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周楼村是一个相对偏远的山区村,但青草丰茂、空气又好,适合养牛。2019年11月,周楼村用专项扶贫资金建牛棚、买饲料,购进33头西门塔尔肉牛,走上村集体养牛致富道路。而地处中原腹地的叶县,近年来也紧抓获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契机,同步推进“十权同确”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出阳光增收、标准化厂房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九大模式,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多项农村制度改革,促使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探索通过抱团发展、“筑巢引凤”、“借鸡下蛋”等发展模式,让村集体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推动广袤乡村摆脱贫困,持续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