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乡县供销社坚持强基层、打基础,发挥基层供销社在当地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农村现代消费中的引领作用和供销社改革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着力创新、发展、管理三项重点,重抓效益、实力、形象三大关键,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全面深化改革,真正让基层组织机制重新“活起来”
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基层社发展困境的“金钥匙”。重点做到“三改”:一是改机制。按照“破产减债甩包袱、资产重组求新生”的思路,先后依法对15个基层社实施破产改制,组建供销商贸合作社,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竞争上岗、逐级聘任。分流各类人员1000多人,甩掉经济包袱2000多万元,压缩了人员、减少了债务,激活了机制、提高了效益,基层社面貌焕然一新。2014年,15个基层社净收入突破600万元,较上年度增加近100万元。二是改用人。新组建的基层社按年净收入分类,实行“领导定职数、人员定岗位、收入年薪制”,行管人员最多不突破5人,累计分流行管人员200多人,年减少开支100多万元。坚持开放办社,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新机制,先后招引了10余名社会能人担任基层社主要领导,对10名工作不力的基层社领导进行了降职调岗,行管人员积极性空前高涨,工作推进强劲有力。三是改理念。坚持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职工共享的理念,积极落实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各种福利待遇,为在册职工足额交纳了养老保险金,为离退休及所有职工办理了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搞好特困职工帮扶慰问,为加快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科学发展,努力让基层组织实力全面“强起来”
坚持把发展作为搞好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发展强实力,以发展增效益,立足于“做”,着力于“效”,基层组织实力不断增强。主要抓了四点:一是以开放理念推进网络扩张。制订出台了村级综合服务人员政治经济待遇规定,不论投资方式、人员身份、经营形式,只要挂供销社牌子、接受供销社管理,自愿上缴管理费的,都纳入供销社网点,享受同样的福利补贴和服务网点达标升级奖励。积极提供信息指导、关系协调、资金帮扶、商品配送等“四项服务”,确保每个网点愿加入、留得住、发展好、有效益。2014年,新增网点38个,总数持续稳定在1300个以上,在全县289个行政村实现了服务网络“全覆盖”。二是以项目促进网络升级。坚持“项目兴社”理念,利用基层社闲置低效资产,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性项目资金和当地政府扶持资金, “公共积累筹一点、招商引资入一点、建筑单位垫一点、门店先期支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累计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县政府扶持资金200多万元,筹措公共积累资金300多万元,先后在全县16个乡镇,新建改建了20个营业面积在
三、强化内部管控,积极让基层组织效力持续“高起来”
管理效率高,决策执行的结果和运行的质量就好。我们突出抓了“三个创新”:一是创新资产管理。通过“五看”,即看资产管理制度、资产帐薄是否健全,是否有资产流失、资产完好程度、是否按规定使用资产等形式,对基层社资产开展了专项清理检查,逐单位逐宗测量、绘图和登记建帐,作为今后单位资产界定的重要依据。完善了《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使用、盘活、开发以及处置等相关程序和要求,确保基层社资产安全。二是创新费用管理。推行了“三三三”费用管理新模式,即坚持规划报批、指标排序通报和集中结账“三项制度”,搞好日常经营效益、重点项目资金和领导任期界定“三项审计”,落实财务人员审核负责制、单位领导签字承诺制和审计小组连带责任制“三个责任”。2014年,15个基层社资金周转高效合理,费用支出较去年同期减少近60万元,勤俭节约意识明显增强。三是创新合同管理。按照“注重效益、公开招标、蓝本管理、县社审核”的原则,制定了门店承租、资产租赁、在建工程等方面的合同蓝本,坚持大的项目合同公开招标,公正操作;日常合同客观真实,县社把关,保证了基层社合同管理规范有效。2014年新建的师岗超市,前期基建工程通过竞标减少支出近60万元;后期承租经营,通过公开招标,比预期标的增加收入10余万元。
几年来,我们努力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许多差距和不足,比如收入渠道单一、整体实力不强,特别是在农村淘宝购物、电商服务跟进不够等。下一步,我们将放开眼界,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继续探索适合基层社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推进内乡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