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非遗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非遗是一种生活文化、活着的文化遗产。河南是非遗大省,种类众多,涉及生活方方面面,本报遴选了一组传统工艺、传统美食等积极融入现代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的非遗项目,希望更多人关注、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遗和生动的非遗保护实践。
老布鞋的“新生”
6月9日上午,在洛阳市汝阳县小店镇高庄村段氏传统布鞋作坊里,围坐桌旁的几位农家妇女正在飞快地穿针引线“摆弄”手中的鞋底,作坊老板段玉国一边忙生意,一边不时指点她们:“这个针线距离要小一些”“纳齐整才美观”……
环顾作坊四周的货柜,摆满了式样不一、厚实质朴的布鞋。每逢有客人前来,在这里打工的妇女们总喜欢唠叨几句布鞋的“来历”:段氏布鞋起源于清朝,传承至今有200余年,在当地享有盛誉,被老百姓称为“河洛一针”。段玉国说:“我们的鞋子虽然看起来没那么光鲜亮丽,但是有来头、有文化,最关键是穿着舒服。”
段玉国是段氏布鞋纳制技艺第十一代传人。制作千层底鞋做工复杂,工序繁多,制作难度大、耗时长,需要剪裁底样、填制千层底、纳底、切底边、剪裁鞋帮等十几道工序,每双鞋需要纳2000多针,起码需要3天以上才能完成。
“干这种手艺活又苦又累,而且随着现代制鞋技术的飞速发展,纯手工布鞋一度淡出鞋类市场的主要舞台,但母亲说段家祖传手艺不能丢。所以,1997年,我高中一毕业就跟着母亲学习传统布鞋制作工艺。”段玉国说。
之后几年,段玉国多次到上海、浙江、福建、北京等地进行市场调研,发现人们的观念回归“自然健康”,手工布鞋的市场前景广阔。他决定创办公司扩大生产规模,以传统手工纳制布鞋为主要产品,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全力打造以纯手工、老传统、新创意为特点的“针功夫”布鞋。他秉承传统工艺,将现代元素融入段氏布鞋,开发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布鞋50余款,并制作工艺品鞋子,受到市场欢迎。
2020年8月,段氏传统布鞋纳制工艺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如今,通过订单化生产和电商平台销售相结合,段氏布鞋产品远销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的同时,还开拓了海外市场,2021年实现销售额100多万元,一双双布鞋从山沟沟走向了大世界。
更让段玉国欣慰的是,目前,公司已吸纳留守妇女200多人,安排26名脱贫人员就业,让村里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同时,还让传统布鞋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段玉国说,为安置更多当地人员就业,拉长产业链条,今年将积极配合当地文旅研学开发工作,全力打造汝阳研学精品线路基地。(河南日报记者 温小娟 张体义)
鲁山花瓷“花”香溢远
6月9日上午,鲁山县五里堡东侧第二耐火厂院里,鲁山花瓷扶贫工坊内,几位来自附近的务工者熟练地进行着碎料、拉坯、修整等工序,非遗传承人赵鲁楠则不时在一边指点着。
鲁山花瓷艺术馆内,摆放着花瓷扶贫工坊新创作的瓷器作品和古老的花瓷标本,琳琅满目。
黑色的瓷器,配以淡蓝、乳白色的斑点,一器三色,如云似烟,变化莫测,仿佛天空中绽放的烟花,美不胜收。
赵鲁楠说,以前有专家称这种瓷器为“唐钧”,现在多称之为“鲁山花瓷”。
鲁山花瓷在唐朝时期尤为盛行,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与其他单色釉瓷器不同,鲁山花瓷的“花”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色釉经过窑变自然形成的,是中国传统陶瓷界中的瑰宝。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段店窑鲁山花瓷腰鼓堪称国宝。鲁山段店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山花瓷烧造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90后”的赵鲁楠,很早就跟着鲁山县段店花瓷文化研究会会长袁留福等学习花瓷烧造技艺,他们团队创作的鲁山花瓷作品《水滴》《空》在第十一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中分别获得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颁发的金奖、银奖,成为年轻一代鲁山花瓷人中的佼佼者。
赵鲁楠说,非遗来自民间,更应该为普通大众服务。公司早在几年前就推出了“非遗扶贫工坊”,招收附近农民来厂里务工,他们不仅有工资,而且还能学一门手艺。
近几年,鲁山花瓷烧造在继承传统造型、釉色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把传统的花瓷釉和新研制的翡翠釉色相结合,色泽更贴近现代审美。前些年的鲁山花瓷以复古造型的摆件为主,现在向餐具、茶具、酒具等文旅产品、日用品倾斜,“非遗进入现代生活,才更有光彩、更有生命力。”
“鲁山花瓷的发展不是靠一两个人、三五件作品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年轻非遗人加倍努力。”赵鲁楠说。(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 温小娟)
三彩釉画绽放新光彩
拥有近400件(套)与大运河相关文物精品,坐落在古都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刚刚开馆不足一月就一票难求。除了精美的文物外,令游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馆内的大型三彩釉画《云帆》。
三彩釉画烧制技艺发端于夏,传承于汉、唐,宋代有了更大发展,开始注重器表装饰工艺。明代引入了珐华三彩立粉勾勒技艺,为三彩釉画烧制技艺奠定了工艺基础,从此日趋成熟完备。
“《云帆》总面积9999平方米,由126986个三彩陶瓷单元组成,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陶瓷吊顶艺术作品。”6月10日,《云帆》创作者、三彩釉画烧制技艺项目市级非遗传承人郭爱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件作品运用的是洛阳三彩釉画烧制技艺结合当代工艺,整体采用写意三彩表现手法,一个个三彩陶瓷组合成菱形,犹如被风吹满的船帆,行驶于博物馆圆弧穹顶上,每个菱形又由13组13厘米宽的椭圆弧面三彩陶瓷构件组成,代表着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王朝。
游客徜徉在博物馆内,随着脚步移动,三彩陶瓷吊顶的光影随之变幻,仰视之时,犹如阳光洒落下的万帆竞渡,波光荡漾,尽显大运河流动中的壮阔之美。在博物馆中,还有另一件三彩釉画作品《国脉》,同样精彩非凡。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设计之初,即确立了将大运河流域代表性文化符号与博物馆主体建筑相结合,体现“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的设计理念。由此选定了洛阳三彩釉画烧制技艺,以期更好地传递设计者思想。
洛阳三彩釉画烧制技艺主要分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在素烧过的平面陶板或器型上,二次或多次立线施釉烧制而成,根据画面效果,也可直接用釉色作画。多年来,郭爱和积极弘扬这项技艺,创作了《中国马》《唐韵》等大量名作,斩获无数奖项和荣誉。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还为河南馆创作了长25.8米、高3.3米的巨幅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河南日报记者 黄晖)
美味“耗”出来
如果问,哪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活息息相关,接地气、反映民俗风情?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中华美食!本文的“主角”正是一味中华美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濮阳耗辣椒。
“吃上一口俺的耗辣椒,保管你就停不下来,好吃还不上火。”6月8日,耗辣椒非遗传承人刘建民向记者揭秘耗辣椒的“独家秘方”:先将腌好的鲜红辣椒过油耗制吐油,再将炸好的花生碎成颗粒、加工好的牛肉切丁炸酥、芝麻和葱花炸香,一同放入锅中耗制,同时放入姜粉、盐、味精等调味,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耗”是黄河中下游流域一种特殊的油烹技艺,绵延千年。“耗辣椒”起源于清嘉庆年间,刘氏家族将耗辣椒工艺代代相传,逐渐发展出“三耗九制”的复杂工艺,并在第十一代传承人刘建民手中发扬光大。
2000年,刘建民怀揣祖传绝技和创业梦想,在濮阳县几间普通的民房里,支起一口大锅,开始艰苦的创业岁月。几经努力,从几千个罐头瓶到创办起濮阳县桃园刘厨食品厂,再到河南省桃园建民食品有限公司,耗辣椒成了中原家喻户晓的美食。
目前,通过传统线下销售以及电子商务等渠道,该公司耗辣椒产品行销全国。为更好适应各地不同口味,“‘耗辣椒家族’目前已拥有珍果仁、珍菇酱、大块牛肉等多个产品系列。均经‘三耗九制’工艺加工而成,闻着香、吃着香、回味香,三重透香。”刘建民说。
非遗美食蕴含的文化魅力,也是“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该公司建起了中华耗辣椒民俗文化馆,展馆面积300余平方米,收集展品800多件,并通过场景再现,展示了耗辣椒加工、烹制、运输、储藏、食用等环节。
在刘建民看来,办民俗文化馆的目的,是让大家品尝美食的同时,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了解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风貌,也是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尽一份力量。